古代的“人工航标”-中国古代航标
发布时间:-- 发布人: 分享到 :
0
中国从(“自然航标”到设置“人工航标”,经历了漫长的岁月。原始的“人工航标”,形式多样。  ―、刻石示警  在古时,开发长江山区航道时有凿石为标,或在岩石上刻着简单的指导航行的方法。例如,位于四川云阳

中国从(“自然航标”到设置“人工航标”,经历了漫长的岁月。原始的“人工航标”,形式多样。
  —、刻石示警
  在古时,开发长江山区航道时有凿石为标,或在岩石上刻着简单的指导航行的方法。例如,位于四川云阳县城东约5里的宝塔滩(即今宝塔沱,在宜昌上游269.4公里),因南北两岸均有岩石延伸江中,如齿横阻,使江水流态十分紊乱,大水时行舟极险。为平安行舟,古人在下游石崖
上“凿石作塔,以为舟标”(图1—2—1)

还有以宝塔作“航标”的谚语,曰:“水浸宝塔脚,下舟休要错,水淹宝塔顶,十船九个损”,以此为行舟之准则。又如, 人们曾在瞿塘峡口滟灏堆、忠州县的折桅子滩和西陵峡中的崆岭滩的崖石上,刻有‘‘对我来’’三个大字,为行舟避险的标记(图1—2—2) 。

 二、立标指浅
  元代至大四年(1311年),因漕运需要,海道府同意常熟州船户苏显建议,自备2只船抛泊于刘家港(今江苏省太仓市浏河镇)西暗沙嘴二处,竖立旗缨,指领粮船绕过浅滩,是谓“记标指浅”(图1—2—3) 。
  明代宣德年间(1426-]435年),在胶州湾运粮航线上出现‘‘海道弯泊,舟行停泊,宜在旧式墩上昼设旗帜,夜悬灯笼,以便趋集’’的航路标帜 。
  清代乾隆五年(1740年),水师营把总廖际遇在胶州湾“立石柱于郭五、郭六礁前,出水面丈余,舟人望而备知”,使进出淮子口的舟船有所标识 。

三、烽火引航
  明代永乐十年(1412年)成祖朱棣钦准漕运总兵官陈碹奏请,在苏州府嘉定县之青浦筑土为山,其上“昼则举烟,夜则明火”,是谓“宝山烽堠”,引导船只进出长江口(图1-2-4,) 。
  清代同治二年(1863年)山东半岛成山角建花岗石灯台一座,宽约12英尺、高约20英尺,为一烽火标,燃木料于铁盆之内,盆则置于高台顶上。最初似为一望天台,四角为花岗石柱,上置横梁,以悬火盆 (图1-2-5)。

四、宝塔航标
  唐代贞观年间(627~649年),广州建伊斯兰教怀圣寺,寺内建光塔,高165尺,矗立正当时珠江岸边,夜间悬灯,指引船只到广州(图1-2-6)。
   唐代乾符年间(874~879年),僧如海,于今上海市青浦县泖河建泖塔(图1-2-7),后增殿阁,名澄照禅院。至宋代景定年间(1260至1264-年),改称福田寺,亦名长水塔院。泖河广阔,往来船只以泖塔为标志,夜间塔顶悬灯,指示航道。碑记有“标灯为往来之望”。

唐代咸通十年(869年),浙江温州江心屿东峰建象岩塔。北宋开宝二年(969年)在江心屿西峰建狮岩塔。东西两塔为船只进出温州港的“航标”(图1-2-8)。明代嘉靖进士皇甫访有诗云:“双塔峙琳宫,诸天一水中,回看云岛合,直与海门通” 。
   福建马尾罗星山的罗星塔(俗称磨心塔)(图1-2-9),相传为宋代一位盼夫归来的柳七娘所建,入夜燃烧柴火,以指引归帆 。
  杭州钱塘江畔的六和塔,建于北宋开宝二年 (969年),塔九层,塔上装灯,江上夜航船只赖以导航 。

宋代政和年间(1111~1117年)福建长乐县西南山建三峰寺塔,塔高26米,为船舶进出太平港主要海岸标志 。
  宋代高宗建炎三年(1129年),韩世忠驻军昆山通惠镇(今青浦东北角古青龙镇处),建南北两塔以作渡标,夜间“燃灯以照夜渡”,南塔已毁,现存北塔,又称白塔(亦称韩塔)。
  宋代绍兴年间(1131~1162年)泉州港建万寿塔,俗称姑嫂塔,矗立山巅,视野辽阔,至今仍为泉州湾重要的航行标志 。
  明代嘉靖五年(1526年),巡海通判蔡潮在福建东山岛东南建东门屿文公塔,是进出台湾海峡南口的重要航标(图1—2—10)。
  我们的祖先在暗礁、浅滩附近或海岸口门,设置了指示航道或航路的标志,形式多样,这是
中国古代的“人工航标”,对指引舟楫安全航行曾起过重要的作用

上一页:
下一页: